台灣人的信仰行為中,反映了尊天、敬祖、感恩的心態以及對於現實生活的殷切期望。其中地域性公廟的年度祭典為同一地域人群共同祭祀的例行性祭典,除了表達對神明的敬意,也呈現這一地區的團結與整合功能;通天宮即是一例。
回溯通天宮的歷史,蘆竹湳本來是沒有廟的,因為無廟,帝爺公的神像就供奉在村里大戶人家的大廳,輾轉好幾次下來,建廟前的最後一次供奉在村人林阿三家中。林阿三認為這麼顯靈的的神,卻無一間廟可以供奉,實在太可惜了。於是開始募地、募款,雖然中間也遭遇些阻力,不過在善心人士的幫忙下,通天宮終於在民國五十年落成。
興建過程中,林阿三之女─陳林月女士憶起父親告訴她有關帝爺的神蹟,亦或他親眼所見,至今仍記得一清二楚,彷彿還只是昨天才發生的事。某日,林阿三、馮式龍、李石頭、蔡乾等一行人到木材行選購建廟所需的上等樑柱,沒想到木材行老闆驚訝的告訴他們幾刻鐘前,有個白髮斑斑,留著白鬍鬚,拄著柺杖的老翁已前來挑選。在場的人不禁嘖嘖稱奇,因為算算其數量與他們想要買的量竟然相符。這讓大家認為老闆口中的白髮老翁一定是帝爺化身,將自己所要的材料都先挑好了。
有天,帝爺公起乩說在中港溪邊(溪埔)有塊樟木,被砂土埋在地底,要大家去挖回來刻成金身。村民到河邊尋找,卻怎麼也找不著帝爺說的那塊木頭,只好再回去請示,請岀小轎重回河邊尋找,小轎不停的跳動,到某一處後停下,指出木頭的位置。眾人立即開挖,果然找到一塊比人還要高大的木頭。用車子載回廟前拜一段時間後,才開始雕刻,現在通天宮裡大尊的神像就是這塊樟木。不過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到其中一尊帝爺的手勢與其他兩尊不同?原來,其中三帝爺的左手姿勢應是屈著的,但因順著木材形狀,所以只能下垂置於膝上。下次當你去廟裡拜拜時,不妨仔細瞧一瞧。 後排右邊的三帝爺手勢不同於另外兩尊,你發現了嗎?
同過去傳統農村聚落,每到農曆十月半收冬戲時,村民便會集資酬神,請歌仔戲到庄內表演,表達對神明的感恩之情,通天宮也不例外。戲班在廟前廣場演戲,供桌上擺放滿滿的牲禮,所有的大人與小孩都聚集在一起,整個村落好不熱鬧。從私人祭祀的神到成為村廟,通天宮對於這村落而言,不僅是村民心靈的堡壘,也在歷史文化傳承上,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