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6月5日 星期二

地方記事─慶春軒

南管,一種流傳於閩南地區的傳統古老音樂。臺灣的南管是早期隨移民傳入,藉以抒發思鄉情懷的主要精神糧食。曾在日據時代到民國四、五十年代風行一時,後因社會環境的改變而逐漸沒落。但近年來,在文化人士努力保留與傳承的情況下,漸漸開始受到重視。

過去在蘆竹湳也有屬於自己的子弟班─慶春軒。民國二十年開始,陳龍池先生聘請居住後龍的余崑麟先生(麟仙),於陳家三合院,利用農閒時期,傳授各種樂器,如鼓吹、大、中小鑼、大、中、小鼓、二胡……等,成立子弟班。由陳龍池先生負責老師的生活起居、及薪資,費用都以稻米來計算。當時成員有:陳龍池、陳松欽、陳松銂、陳漢南、陳進才,還有一些鄰近的人參與,當時這個活動團體名叫蘆竹(慶春軒)。(陳松炬先生口述)

然而近年來村莊年輕人口外移嚴重,庄內學習南管的耆老一個個凋零,會樂器的老者人數所剩無幾。為求這項傳統能夠繼續傳承保留,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尋訪後龍南管招聲團陳景濤先生,邀請他指導庄內後進,提供新的學習管道,延續過去的南管團,不僅增加居民的向心力,也展現社區新活力。


傳統的南管音樂,不敵現代音樂的花俏,現代人已不再欣賞它。
然地方的宗教慶典少了它,氣氛感覺就是不對。而南管樂團在台灣所剩無幾,
為了讓此傳統民俗音樂能傳承下去,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將盡點心力,
聘請後龍南管招聲團陳景濤先生於蘆竹里文康中心指導南管樂器,歡迎有興趣的大小朋友一同共襄盛舉。

一、 招收對象:不

二、 練習地點:蘆竹里文康中心

三、 吹奏樂器:月琴、二絃、三絃、笛子、嗩吶、小鑼、拍鼓、鐃鈸。

四、 練習時間:每週一次(晚上七時至九時)

五、 報名電話: 629700 陳世政



關於蘆竹湳聚落


相傳於兩百餘年前,福建漳州府金浦縣的陳清兄弟兩人,個性好強逞勇,不安於農耕生活,成天遊手好閒,是村人眼中的頭痛人物。兄弟兩人心想既然不受人歡迎,何不到台灣闖天下,聽說那裡是個賺錢的好所在。遂與村內幾位志同道合的壯丁,選擇一個風平浪靜的早晨,告別家人搭乘舢舨渡台,由新竹州的中港社上岸。因為來台時間較晚,一些平坦富庶之地早已被開發,一群人經過幾天的探尋,找到一處蘆竹叢生的沼澤地,尚未開發,就暫時落腳於此。經過幾個寒暑的開墾,勉強足以糊口,卻無分文的積蓄。因此,當初一起來台的友人,認為此處謀生不易,紛紛轉往他處,僅留下陳清一人。 由於陳清的吃苦耐勞,此蠻荒之地經過幾年的開墾,已成良田,所種植之稻米收成逐年增加。也吸引一些較慢渡台的唐山客,加入此地的開墾。到民國初年,蘆竹湳已聚集了數十戶人家,日子雖苦卻也過得知足悠閒。
民國五十七年,當時的縣長林為恭,為了帶動地方的繁榮,引進石化工業至頭份,將蘆竹湳劃入重工業區,而僅徵收部分土地,納入中石化廠區。期待的石化廠經過三年的興建,終於開工生產。由於該廠的從業人員,須有專業的知識與技能,因此,里民無人有就業機會,滿腹希望落空,惡夢卻是接踵而來。空氣污染嚴重影響居民健康與作物的收成,造成抗爭事件不斷。也由於生活環境惡劣,年輕人紛紛的搬離他處。
如今,蘆竹湳僅剩下一些無依的老人,守著破舊的家園與貧瘠的田地。因為如此,反而得以保留相當完整的三合院農村聚落,在台灣已絕無僅有。
在本土意識抬頭年代,這何嘗不是個轉機,然上天並不眷念守株待兔者,居民必須覺醒,凝聚居民共同意識,找回聚落傳統特色、肯定自身優點的發展路線,以農村聚落的歷史資產做為再發展的有利契機,讓民眾在參觀的同時,也可以體驗傳統老屋場域的特殊氛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