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8月18日 星期一

百年老店--中店

那是一種陳舊的氛圍:泛著黑釉釉光澤的檜木櫃,有些鏽蝕字跡卻依然清晰的菸酒招牌,小時後一元、五元的柑仔糖,明星花露水、美琪香皂,以及各式各樣的罐頭整整齊齊的陳列在架上。
「中店」,蘆竹里最早的雜貨店,因為位處蘆竹湳莊三條主要道路,中間的這一條,久而久之村民就稱這間店為中店,一直延續至今。
「校長,這按哪賣?」校長,則是附近鄰居對是店主人─王梅雀女士的暱稱。說她是這條路上的校長。
住在雜貨店斜對面的陳列焚先生說,這間店在日據時代就存在,原來是顏旺(旺舅)所經營,後來屋主搬到竹南,便由庄內的江開輝家頂讓下來,一開也有四十幾年,江開輝過世後,便由太太接手,目前由小兒子江連松一同幫忙。從顏旺轉手至江家經營,算一算應該有八、九十年的歷史了。
可別小看這間小小的雜貨店,麻雀雖小,五臟俱全。在大賣場不發達的年代,中店扮演了盧竹湳莊民生物品供應商的重要角色,從小朋友喜愛的糖果零食、文具用品到家庭用品,只要你想得到的,這裡應有盡有。
「其實是加減做,過生活,不然這樣的店可能都被淘汰了…」江連松淡淡說道。現代人大多都到大賣場去買東西,加上二十四小時的便利商店,生意難免受到影響。但主要的原因還是因庄內人口搬遷嚴重,過去中路熱鬧的景象也不復見,生意自然也受到影響。
「老闆,買鹽…」,「老闆,有賣冰嗎?」,現在來光顧中店的都是感情深厚的「老厝邊」,邊買東西,邊和老闆聊上幾句。夏天傍晚,沒這麼炎熱時,附近鄰居就會聚在中店門前,坐著聊天,閒話家常。
「我們算是給附近的老鄰居方便的啦,不是說要賺什麼錢…」王梅雀笑笑的說。每天早上六、七點開門,偶爾短暫離開到市場買菜,晚上十點左右才關起門,熄燈休息;一星期一次固定到竹南菸酒公賣局批發菸酒,其他用品則不定時補貨,讓有需要的民眾隨時都能購買。在這間小小雜貨店內,販賣的不只是商品,也像是個休憩站,維繫著鄰里居民的情感。

陳貓母老宅

彎進小小的巷道,陳貓母老宅靜靜的矗立在巷弄中,屋內兩棵高大的檳榔樹輕輕搖曳著枝葉,彷彿是在與路過的人打招呼。
現居住於此的陳金玉老先生,民國十三年生,現年八十三歲。回憶起當年,老先生說話鏗鏘有力,他說於民國二十四年發生震驚全台的關刀山大地震,原有房子全毀了,隔年與叔叔陳坤合力重建,請了一位客籍土水師(已不記得名字)與庄內的王火旺、陳秋旺來幫忙起厝。
因為家族當時人丁不旺,所以僅由幾個集資整修房子。其古厝地震前原為土确厝,地震後修蓋正身、護龍;後來又陸陸續續翻修增建,最後 形成庄內少有的─牆壁塗上藍色油漆的兩進式四合院。
門廳的堂號門額一穎川堂,是用玻璃所鑲嵌,正廳的堂號門額--穎川堂則用毛筆書寫,屋內樑上還有精緻的八卦彩繪。觀看陳貓母宅舊照片,早期地面原來鋪鵝卵石,後來變成水泥地,而庭院內原有一座井,也在環境變遷中拆掉沒有保留下來。
為了怕房子再次因為地震受損,牆壁的樑柱特別又作加強。正廳窗戶部分的鐵欄竿因為戰爭的需要被徵收,改用木頭作替代,是為一個時代所留下的另類見證。陳金玉老先生提到公廳的「佛祖像」是特別請人手繪而成,歷經幾十年的歲月,顏色依然像新的一樣鮮豔。
「馬馬虎虎啦!只有一層樓,不需要爬上爬下比較方便,久了總是有感情…」陳老先生緩緩說到目前與小兒子住三合院的情況,因為其他子孫在外地工作,空的房間就出租。也由於有人居住,陳貓母老宅仍保留得相當完整。住慣了三合院,對陳老先生而言,這兒就是他的家,有著非常深厚的情感,也期望這棟祖屋,能夠繼續陪伴陳家子孫度過好幾個世紀。

通天宮的歷史

台灣人的信仰行為中,反映了尊天、敬祖、感恩的心態以及對於現實生活的殷切期望。其中地域性公廟的年度祭典為同一地域人群共同祭祀的例行性祭典,除了表達對神明的敬意,也呈現這一地區的團結與整合功能;通天宮即是一例。
回溯通天宮的歷史,蘆竹湳本來是沒有廟的,因為無廟,帝爺公的神像就供奉在村里大戶人家的大廳,輾轉好幾次下來,建廟前的最後一次供奉在村人林阿三家中。林阿三認為這麼顯靈的的神,卻無一間廟可以供奉,實在太可惜了。於是開始募地、募款,雖然中間也遭遇些阻力,不過在善心人士的幫忙下,通天宮終於在民國五十年落成。
興建過程中,林阿三之女─陳林月女士憶起父親告訴她有關帝爺的神蹟,亦或他親眼所見,至今仍記得一清二楚,彷彿還只是昨天才發生的事。某日,林阿三、馮式龍、李石頭、蔡乾等一行人到木材行選購建廟所需的上等樑柱,沒想到木材行老闆驚訝的告訴他們幾刻鐘前,有個白髮斑斑,留著白鬍鬚,拄著柺杖的老翁已前來挑選。在場的人不禁嘖嘖稱奇,因為算算其數量與他們想要買的量竟然相符。這讓大家認為老闆口中的白髮老翁一定是帝爺化身,將自己所要的材料都先挑好了。
有天,帝爺公起乩說在中港溪邊(溪埔)有塊樟木,被砂土埋在地底,要大家去挖回來刻成金身。村民到河邊尋找,卻怎麼也找不著帝爺說的那塊木頭,只好再回去請示,請岀小轎重回河邊尋找,小轎不停的跳動,到某一處後停下,指出木頭的位置。眾人立即開挖,果然找到一塊比人還要高大的木頭。用車子載回廟前拜一段時間後,才開始雕刻,現在通天宮裡大尊的神像就是這塊樟木。不過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到其中一尊帝爺的手勢與其他兩尊不同?原來,其中三帝爺的左手姿勢應是屈著的,但因順著木材形狀,所以只能下垂置於膝上。下次當你去廟裡拜拜時,不妨仔細瞧一瞧。 後排右邊的三帝爺手勢不同於另外兩尊,你發現了嗎?
同過去傳統農村聚落,每到農曆十月半收冬戲時,村民便會集資酬神,請歌仔戲到庄內表演,表達對神明的感恩之情,通天宮也不例外。戲班在廟前廣場演戲,供桌上擺放滿滿的牲禮,所有的大人與小孩都聚集在一起,整個村落好不熱鬧。從私人祭祀的神到成為村廟,通天宮對於這村落而言,不僅是村民心靈的堡壘,也在歷史文化傳承上,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。

李林金針老宅


提到蘆竹湳,一般人的印象都認為這是個以閩南人組成的聚落。但是走進巷弄後,彎進帯著「柳暗花明又一村」氛圍的幽暗隧道,出現眼前的,卻是一座隱身於閩南莊的客家宅院,庭院裡盛開的桂花飄著淡淡的清香,屋主李氏是庄內少有的客家人。
  「我公公他們原是新竹縣寶山鄉的客家人,很早就搬過來了,正確的時間不清楚…」屋主李林金針元女士,為蘆竹湳人,嫁到李家已有六十幾年,她說夫家很早就搬遷至此,推算時間應有百年的歷史。雖然已定居蘆竹湳這麼多年,依然不難發現屬於不同文化的蛛絲馬跡,李家仍保有客家人祭祀的習慣,在神桌下供奉土地龍神,戶外的牆上則有放置一只神杯祭拜土地公。
  說起這棟正身下半部為磚砌,上半部仍是傳統的「編竹夾泥牆」形式的房子,可是經歷了一次驚心動魄的大場面呢!
在民國二十四年那場大地震中,蘆竹湳庄,全倒的住家有四十一戶,半倒的也有六十一戶。李家很幸運的逃過一劫,建築主體並無大礙,僅屋瓦有輕微的破損,再請匠師稍做修補仍可居住。
二次大戰末期,敵軍的飛機常會沿著中港溪進入,對附近的聚落進行轟炸。在某一次的空襲行動中,有兩顆砲彈就落在李家屋前不遠處爆炸,嚇壞了居民,所幸無人傷亡,若是再偏一點,李家老宅可能不免成了無情戰爭下的砲灰。
時過境遷,走過了戰亂的年代,但左邊護龍因無人居住而傾毀,李林金針女士目前所居住的右護龍,也經不起長期的風吹雨打,去年年底因為屋頂漏水問題,加蓋了鐵皮屋做為防護。
「小孩子都住很近啦!可是畢竟老家比較習慣!身體好的話一個人住還沒有關係…」李林金針女士笑笑的說。前陣子因為跌傷而住院的她被兒子接過去一起住,以方便照顧。每天都交代兒子要回去拜拜、走動,整理她所栽種的花花草草,以及餵食獨自在老宅院看家的狗兒。
李林金針女士待人和氣,在庄內擁有好人緣。哪天你經過李家老宅,不妨進去和李林金針女士打聲招呼,聽她說說她的故事,以及感受她對於這棟陪伴她走過半世紀的三合院,處處的用心和照顧。